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

>学校首页>和洽教学>数学广角>内容详情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11-25 09:52 发布单位: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 浏览量: 2095 【公开】

认识厘米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  吴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准备一把尺和1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课件播放动画:阿轩的新衣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徒弟为什么会把衣服做小了呢?
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齐读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求,初步感受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合作探究
1.建立1厘米的概念。
(1)看看。
教师:瞧,直尺上这样一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大家的学具盒里许多小棒,它们都长1厘米。每人拿出1根,跟老师一起做。
(2)比画。
教师: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这根小棒。

接着用右手慢慢地把小棒抽出来、放在桌上,两指保持不动,两指之间的一段的长大约就是1厘米,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3)想象。
教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停顿片刻)记住它的小朋友请睁开眼睛,你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学生比画)

你比画的1厘米准不准呢?怎么验证?
教师:同桌合作,一起验证一下你比划的1厘米准不准。

找找。
出示“研究1”: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身边找一找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吗?

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完整地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厘米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几厘米。
(1)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活动2”:认识了1厘米,下面我们就借助1厘米的小棒来量一量这块橡皮的长度,谁来帮大家读一读活动要求?

量好后把小棒放回盒子中,坐端正。

核对订正:量对的举手,有错的订正。

小结:4个1厘米就是4厘米。统一了标准,就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2)量纸条的长度。
教师:刚才我们是用4根1厘米的小棒拼在一起,量出了橡皮的长度,如果只给你1根1厘米的小棒,你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一起来读一读提示。

学生:(展示纸条,纸条边上画了4条小竖线)我量出纸条的长是5厘米。
教师:你能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
学生:我做的记号,先摆1厘米,做一个记号;再摆1厘米,再做一个记号······
教师:每一小段就是1厘米。

这个办法真好!在每个1厘米的地方都做一个记号,这样我们都能看清楚是几厘米了,我们在电脑上再来看一遍。(有错的自己订正)
教师:你们瞧,我们量着量着,不知不觉中,就做出了一把尺子。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渗透度量意识,体会度量的本质,为学生“创造”直尺提供了机会,使他们亲历测量工具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3.认识直尺。
(1)构造直尺。
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把尺子做得更长一些,就可以得到一把厘米尺。

其实,刚才同学们在纸条上做的记号可以看作尺子的刻度线。(板书:刻度线)不过它跟咱们平时用的尺子好像有点不一样,上面还应该有些什么呢?

观察你的直尺,看看有什么发现?

长短不一的刻度线(板书:刻度线)

数字:这条刻度线下面对着0,是0刻度线,这条下面对着2,是刻度2;刻度线下面对着几,它就表示刻度几。(随机点:这是刻度几?)

Cm: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认识直尺上刻度的含义。
教师:在直尺上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在直尺上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明确:直尺上每1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有几大格就有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把认识直尺的过程设计成构造直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感受直尺的形成过程,体会其结构的合理性。在直尺上找1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思路开放,有效凸显了度量的本质,学生在形成正确认识的同时,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三、解决问题。
1.量长度。
(1)测量整厘米的长度。
最近小蜗牛红红遇到了一些难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你能用直尺帮小蜗牛量一量吗?在学习单上试一试。

指名交流,明确:测量物体时要把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把直尺放正,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量对的举手)
教师:小蜗牛们是这样量的,它们谁量的对?
课件出示三种量法:

追问:你觉得在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左端对准“0”、尺放平、看右端对着几)
(2)测量大约几厘米的长度。

(播放3只蜗牛爬行的动画,抽象出3条线段,学生测量并交流。)

教师:小蜗牛们各爬了多远?在学习单上试着量一量。

指出:线段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看它接近几厘米,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有错的订正)
(3)测量多边形边的长度。
教师:蜗牛红红在比赛中输了,决定绕着训练场刻苦训练。它想知道知道训练场有多长。在学习单上量一量。

教师:(课件出示一把断尺)大家量的真快,坐的也很精神,但红红很着急,她的尺子断了,这可怎么量呢?你能帮帮她吗?

指名学生交流从不同的起点测量的结果。

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几厘米,我们可以数一数和线段长度相对应的刻度中有几个1厘米;也可以用线段右端对应的刻度减去左端对应的刻度。

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哪种比较方便?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课件出示:一分钟爬了10厘米。
教师:怎样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呢?先想一想,再画一画。
学生尝试画线段,教师指名展示并交流画法。

明确:画几厘米的线段,就从直尺的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几,记得标出所画线段的2个端点,并在上面标上几厘米。

先自己检查画的对不对,并且标上10厘米,再同桌交换检查。

设计意图:以小蜗牛的活动为基本线索组织学生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落实本节课的技能目标,又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初步形成量感。

四、总结延伸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感受了1厘米有多长,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还学会了画几厘米的线段。

那在古代,没有尺子,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呢?
教师:为了便于交流,后来逐渐有了统一的长度单位。例如,我们今天认识的厘米就是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其实,在长度单位的大家庭里,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大家交朋友呢!我们以后会一一去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始于课堂,延至课外,总结部分引领学生继续阅读思考。

说课稿:

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要是直观感知图形的特征,初步学会估测和简单的实际测量,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作业,丰富学生动手做的机会,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与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认识厘米这一课,在教学时,首先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求,初步感受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通过一系列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厘米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充分感知1厘米的基础之上,为了让学生体会度量的本质,我带着学生自己创造出了直尺,这有利于学生感受直尺的形成过程,同时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之后我又以小蜗牛的活动为基本线索组织学生练习,技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落实本节课的技能目标,又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初步形成量感。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