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

>学校首页>和畅教师>师德师风>内容详情

反弹琵琶别有情 ——谈班级德育工作的艺术(丁彩云)

发布时间: 2022-12-20 19:10 发布单位: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 浏览量: 9848 【公开】

       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然而,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好生,又有差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是千万不能因为差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的。因为后进生虽不多,若处理得不好,对班级的建设消极影响极大。后进生成绩差几乎不是因为智力问题,往往是因为基础差,缺乏信心。平时在学校,他们动不动就受到某些老师的训斥挖苦,还不时的受到同学的嘲笑。在其内心日渐形成与周围对立的情绪,在学习上、交往上表现出一种孤僻的性格,这是造成他们学习迟迟不进的重要原因。魏书生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一直本着这样的想法去做,效果很好,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对于转化后进生做了一些尝试,下面结合具体的实际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以“童真”育“童心”

       记得班上有过这样一位小男生,学习自理能力很差,常常不是忘了带这个就是忘了带那个。好几次,我上午提醒他下午别忘记带东西,吃过中饭他还是忘记了。他的一篇日记《倒霉的一天》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天,因为他忘记带数学作业本,结果数学老师将他父亲“请”到了学校。恰巧,下午母亲来校接他被语文老师碰到了又告了他一状,结果回家后他受尽了皮肉之苦。事后,我时常思考怎样才能不伤害他,又能帮他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经过再三思考,我终于找到了帮助他的良方。我为他设计了许多张精美的备忘录,名片般大小,画上他喜爱的图案,勾上彩色的边框,然后写上提示性的话。他拿到后爱不释手,这一来他忘记带学习用具的现象渐渐改变了。以后,我又指导他自己设计备忘录。说起来也真奇怪,这办法倒真是灵验。他的坏习惯在我的魔法下居然很快地改变了。一段时间过去,竟有效地帮助他克服了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这件事使我感触深刻。同样的教育意图换一种方式、口吻,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实,许多道理学生都明白,而很多时候我们却仍然热衷于津津乐道,最终导致学生反感,师生关系紧张。作为师长,我们对待学生的行为问题不该是居高临下的批评、指责,更多的时候应该走进他们的心灵,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从那以后,在班级管理中我改变了一贯的做法,经常走到孩子们中间,与他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喜好,终于,我成了一个幸福的“孩子王”、平等的“大姐大”。

     二、用“爱心”换“真情”

    “爱”是人际沟通的纽带。教师在学生中间惟有一片爱心,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我们的学生都是情感的个体,老师真诚的关爱定能促使学生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能真心真意地接受老师的教导。

       一个叫童的小男孩,特别调皮捣蛋,常常迟到,害得班级被扣了好几分。他跟同学打架,影响了同学间的团结,午休时间随意吵闹,搞得班级内鸡犬不宁。父母说他在家里和幼儿园时也这样,总是打打闹闹的,但静下来时,什么都不跟别人说,也不跟别的孩子交流。有一次,童拿来作业让我改,我发现有一个造句做得挺不错,高兴之下就扬起手,想摸摸他的头夸奖几句,没想到他把头一偏,我的手落了空。我一怔:童在躲我?他以为我要打他?我自然的缩回手,笑了笑说:“你这个句子造得很好,把本子拿回去吧。”童伸手接过本子时,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出了某种惶惑不安,而不是像其他学生受到表扬时充满兴奋和喜悦。我扪心自问:童为什么怕老师?我喜欢童吗?我有像爱其他学生那样爱童吗?我不得不承认,我在不知不觉中因为童的不守纪律以及怪异的性格而逐渐放弃了对他的关心。我对他的忽略,以及我对他简单化的批评,已经在童那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世界里留下了一道伤痕。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走进教室,不忘摸摸童的头,向他问好;当童穿新衣服或刚理了发,我都及时给以夸奖;上课时,如果童举手,就尽量让他发言;课间和学生一起谈天说地,也不忘拉童到身边,让他参加谈话;留作业时,问童有没有带本子,如果没有,就主动把新本子借给他用……转眼一年过去了,童有了一些变化。他不再孤僻,有事能跟老师说,有困难能开口请别人帮助,也能把自己的铅笔、橡皮借给同学,他的玩伴越来越多。虽然童仍然有很多缺点,但童真正在改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里面,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孩子,也应给予其最大的、最多的爱心。而像童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老师从心底去爱,真心诚意地去关心。爱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力量;爱是指导后进生取得成功的秘诀,更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只有我们付出一点爱,班级工作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耐心”守“自尊”

      班主任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我们要心平气和的耐心地听学生讲述,而不能做一个“暴君”,粗暴的打断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真相,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对症下药”。

     有一次,我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快放学了,学生们正在各自整理书包。突然,耳边传来一位小朋友的声音,他说同桌一个叫小敏的女生偷了他的橡皮。于是,我先压住心里的疑问,把他俩叫到跟前,问小敏:“你的同桌有一块橡皮不见了,跟你的一样,你的这块橡皮是你自己的吗?会不会错拿了别人的橡皮?”她没有一丝犹豫地告诉我:“这块橡皮是我的。”可是我分明看到她的延伸在游离,我心里产生了不同的答案,但我没有马上反驳她的话。我对他们说:“你们都说这块橡皮是自己的,先把它放在老师这里,你们回去再想想,我们明天再来解决这个问题,行吗?”他们俩都同意了。第二天,我没有找任何人谈话,进行了一天的“冷处理”。第三天,我利用中午时间,把小敏找到办公室,再次问及“橡皮是谁的”这一问题,她依然说是自己的,但语气明显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了。但我依然没有点破,让她说橡皮的来历。她说完后,我追问了一句:“是真的吗?”她愣了一下,说:“真的。”我说:“老师相信你,如果你想到了什么随时来跟我说。”当天晚上,我打电话与小敏的妈妈联系,核实了她说的一些情况,结果发现她的确在说谎。我说服她妈妈,让她不要批评,要先跟他谈心。原来是小敏很喜欢这种橡皮,也很想要一块,可是妈妈没给她买,于是就趁同学没注意,偷拿了这块橡皮,想玩几天。后来被发现了,不敢承认,怕受到批评。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再一次与她做了心灵的沟通,给她讲了一个孩子勇敢承认错误,最后得到大家原谅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他触动很大,最后她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对她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小敏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在遇到这种事情时,老师如果当面揭穿这一现象,并进行严厉的批评,也许会遇到学生情绪上的抵触,更严重的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创伤,从此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甚至导致“破罐子破摔”。因此,处理时,老师不要先给事情定性,要有耐心,在搞清事情的经过后,采用的“谈心”的方式,让孩子提高认识,从而自主改正错误。“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给予你说出它的权利,耐心听取你的意见,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这是我在处理这类事情时的一贯做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没有什么都不行的学生,问题在于老师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坚信用情、用爱、用智、用心则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好良药。面对后进学生,我们更要用一颗善感的心灵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予以鼓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千万不能轻言放弃。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